“十四五”時期,我國要推動高質量發展,必須立足新發展階段,貫徹新發展理念,構建新發展格局。此次公布的“十四五”規劃綱要,無論是從章節布局,還是從主要指標設置等方面,都充分體現了時代特點。
如今中國已經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,“十四五”時期經濟發展必須堅持新發展理念。*表示,根據新發展理念科學制定“十四五”規劃綱要,適應了時代特點。
清華大學中國發展規劃研究院執行副院長 董煜:我們用新發展理念來指導制定“十四五”規劃的目標和指標體系,那么其中的相應的一些指標,它的設定就發生了變化。比如說GDP指標,我們就不再直接出量化的指標,而是把量化隱含在里面。這是因為進入新發展階段以后,我們對經濟增長不再追求速度,而是更加看重質量和效益。
“十四五”時期,要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。對此,規劃綱要不但將新發展格局單獨成篇,從暢通國內大循環、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、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三個章節進行了論述和部署。同時,綱要里還有多個篇章涉及了新發展格局的具體構建路徑,瞄準了構建新發展格局的主攻方向,找準了關鍵抓手。
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 劉元春:我們的科技自立自強,內需作為戰略性基點,改革開放作為發展的動力,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,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。這個綱要抓住我們新發展格局布局中間的核心任務,進行了關鍵性的部署。
在章節布局上,規劃綱要還將“加快數字發展 建設數字中國”作為獨立篇章,彰顯了推進網絡強國建設的決心。提出云計算、大數據、物聯網等數字經濟重點產業,以及智能交通、智慧能源、智能制造等十大數字應用場景。
中國科學院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 穆榮平:數字經濟是我們這個時代特征,是數字轉型的一個風向標。所以這個指標它可以監測數字轉型的一個成效,也可以發現數字轉型的問題,以便于我們不斷去總結發現問題,制定新的政策去推進數字轉型。
在主要指標的設置上,新增多個指標,比如每千人口擁有執業(助理)醫師數、每千人口擁有3歲以下嬰幼兒托位數、糧食和能源綜合生產能力等,都充分體現了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要求。
此外,針對新發展階段文化的新特點、新要求,綱要還重點關注了文化軟實力的建設。其中在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,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等方面提出了具體的要求。比如整理出版300種中華典籍,開展良渚古城等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等。
國家圖書館館長 饒權:“十四五”規劃綱要部署了“十四五”時期文化建設的主要目標、重點任務及重大工程舉措,體現了在推動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、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新征程中,更好發揮文化引領風尚、教育人民、服務社會、推動發展等作用的戰略要求。
(編輯 崔智琳)
本文轉載自中國新聞網,內容均來自于互聯網,不代表本站觀點,內容版權歸屬原作者及站點所有,如有對您造成影響,請及時聯系我們予以刪除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