修橋開路 讓美麗鄉(xiāng)村踏上致富通途
——五位交通扶貧干部和典型代表講述助力脫貧故事
本報記者 李 艷
“要想富,先修路”“道路通,百業(yè)興”“脫貧攻堅,交通先行”,耳熟能詳的話語形象地說明了交通設施的進步對脫貧致富的重要性。8月12日,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交通扶貧干部和典型代表與中外記者見面會,邀請5位不同年齡層次、不同經歷的交通扶貧干部與典型代表講述交通扶貧故事。
湖北省恩施州建始縣店子坪村位于武陵山腹地,平均海拔1200多米,深澗河谷猶如一道天塹,阻斷了店子坪人下山的路,也阻擋了他們脫貧致富的腳步。店子坪村黨支部書記王光國立志改變這一情況,被稱為“愚公支書”的王光國帶領村民絕壁鑿路,發(fā)展產業(yè)+旅游經濟,*終成功脫貧。
“‘交通+扶貧’模式為貧困村帶來轉變。”交通運輸部中國海上搜救中心綜合處主任科員呂怡達介紹說。呂怡達是一位80后,2017年—2019年他前往四川省阿壩州黑水縣蘆花鎮(zhèn)熱拉村擔任駐村*書記。通過交通助力當地脫貧攻堅和產業(yè)發(fā)展成為他的使命。
“兩年多的交通扶貧,熱拉村通了硬化路、通了客車,完成了村組道路建設6.9公里,實現(xiàn)了全村百姓‘出門硬化路,抬腳上客車’的夢想。”呂怡達表示,正是“交通+扶貧”“交通+電商”“交通+特色農業(yè)”新模式在熱拉村的應用,給村民們的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。
交通助力脫貧攻堅,交通助力產業(yè)發(fā)展。隨著交通的改善,熱拉村不僅成立食品公司向外統(tǒng)一銷售特色農產品,還先后成立了牦牛健康養(yǎng)殖基地、藏香豬散養(yǎng)基地、高山鳳尾雞養(yǎng)殖合作社等經濟實體。全村群眾思想上更加開明,也提升了通過勞動致富的信心。
四川省甘孜州色達縣委副書記桂志敬也有類似的感觸,他掛職的色達縣地處川青交界地區(qū),是全國189個深度貧困縣之一。經過4年的定點扶貧,色達縣的公路通車里程達到2260公里,17個鄉(xiāng)鎮(zhèn)134個行政村實現(xiàn)了*通硬化路,*通農村客車,圓滿完成了“兩通”目標。
交通進步帶動脫貧產業(yè)和旅游業(yè)的蓬勃發(fā)展。桂志敬告訴大家,今年2月份,四川省人民政府正式宣布色達縣退出貧困縣序列,今年6月底,色達縣剩余的90戶319人實現(xiàn)了脫貧。
交通變遷帶來的飛躍也發(fā)生在西藏。西藏自治區(qū)交通運輸廳廳長徐文強,在西藏已經工作超過4年時間,他親身參與了當地交通脫貧攻堅的全部過程,見證了西藏3123個農村公路建設項目,改造、新建農村公路里程達到3.82萬公里,且全部按照等級公路的標準實施建設,這些公路首尾相接,幾乎能夠繞赤道一周。在這個過程中,240萬農牧民群眾擺脫貧困,走上富裕路。
在扶貧干部們看來,盡管修路確實是為了便利百姓的出行,但是如何真正意義上打好“交通+扶貧”的牌卻需要各方一起努力。交通運輸部法制司執(zhí)法監(jiān)督處處長羅洪波曾在江西省贛州市安遠縣任縣委副書記、縣政府副縣長。他認為,交通扶貧不是單打獨斗,要與扶貧的總體工作相結合,在地方黨委政府的統(tǒng)一領導下,實現(xiàn)*終的脫貧目標。
(科技日報北京8月12日電)
本文轉載自中國新聞網,內容均來自于互聯(lián)網,不代表本站觀點,內容版權歸屬原作者及站點所有,如有對您造成影響,請及時聯(lián)系我們予以刪除!